艾糍粑:始兴春日里的艾草清香,藏在家庭制作中的传承味道
2025-11-10 16:37  来源:中国旅游网 编辑:晓萌
1
听新闻

艾糍粑:始兴春日里的艾草清香,藏在家庭制作中的传承味道

每到春分前后,广东省韶关市始兴县的田野间、山脚下,总会出现三三两两的身影 —— 村民们挎着竹篮,采摘刚冒头的新鲜艾草。这些带着露水与春日气息的艾草,最终会变成餐桌上软糯香甜的 “艾糍粑”。作为始兴客家人春日必吃的传统美食,艾糍粑不仅承载着 “祛湿健脾” 的食疗智慧,更凝聚着家庭代代相传的制作技艺与温情记忆。从艾草采摘的时令讲究,到磨浆、揉粉、包馅的细致工序,再到家人围坐分享的温馨场景,艾糍粑的每一口清香,都是始兴春天最动人的味道。

一、春日采艾:时令与选材的 “自然密码”

在始兴客家人心中,制作艾糍粑的第一步,是 “选对艾草、采对时机”。艾草的品质直接决定了艾糍粑的口感与香气,而春日的艾草,正是一年中最鲜嫩、最适合食用的时节。

采艾时机:春分前后,芽嫩叶肥。始兴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,春分前后气温回升、雨水充沛,艾草在田野、溪边、山脚快速生长,此时的艾草刚长出 3-5 片嫩叶,茎秆纤细、叶片柔软,带着浓郁却不刺鼻的清香,是制作艾糍粑的最佳原料。若采摘过早,艾草鲜嫩却产量少;若过晚,艾草茎秆变粗、叶片老化,口感会发涩,还会影响艾糍粑的软糯度。“过了春分再采艾,做出来的糍粑就没那么香了。” 始兴县马市镇的客家老人李阿婆说,她每年都会在春分前一周,带着孙女去自家田埂边采艾,“这时候的艾草,掐一下叶子会流出绿水,闻着就舒服。”

选艾标准:挑 “野艾”,弃 “杂草”。始兴人采艾只选野生艾草(又称 “香艾”),这种艾草叶片呈羽状分裂,叶背覆盖白色绒毛,气味清香;而外形相似的 “苦艾”“水艾” 则被排除在外 —— 苦艾气味刺鼻、口感苦涩,水艾纤维粗、香气淡,都不适合制作糍粑。采艾时,村民们会仔细挑选,只摘叶片与嫩茎,避免混入杂草或老化的茎秆,“好艾才能做出好糍粑,这一步不能马虎。” 李阿婆边采艾边教孙女分辨:“你看,叶子背面有白毛毛,闻着香的就是好艾,要是闻着发苦,就别摘了。”

处理艾草:去涩留香,保留本味。采摘回来的艾草,需先去除杂质,用清水反复冲洗干净,尤其是叶片背面的绒毛,要仔细洗去灰尘。随后,将艾草放入沸水中焯烫 1-2 分钟,加入少许小苏打(或食用碱)—— 这一步既能去除艾草的涩味,又能让艾草保持翠绿的颜色。焯烫后的艾草捞出,立即放入冷水中浸泡冷却,挤干水分后备用。“焯水和泡凉水是去涩的关键,少了这两步,艾糍粑吃起来会涩口,没人爱吃。” 李阿婆说,处理好的艾草会散发着淡淡的清香,此时就可以准备制作艾糍粑的面团了。

二、家庭制作:代代相传的 “糍粑工序”

始兴艾糍粑的家庭制作,遵循着 “磨浆、揉粉、包馅、蒸制” 的传统流程,每一步都需手工操作,凭借家人的经验与默契完成。这些工序在家庭中代代相传,既是技艺的传承,也是情感的传递。

(一)磨浆揉粉:软糯口感的 “关键一步”

制作艾糍粑的面团,以糯米粉为主要原料,加入处理好的艾草,通过 “磨浆” 或 “切碎揉合” 的方式,让艾草与糯米粉充分融合。

传统磨浆法:将焯烫后的艾草与少量清水一同放入石磨中,磨成细腻的艾草浆;随后,将艾草浆与糯米粉按 1:3 的比例混合,加入适量白糖(根据口味调整),用手反复揉匀。揉面时需注意力度,既要让艾草浆与糯米粉完全融合,又要避免面团过干或过湿 —— 理想的面团应柔软有弹性,不粘手、不掉渣。“石磨磨出的艾草浆更细腻,和糯米粉揉在一起,糍粑会更软糯,还带着艾草的颗粒感。” 李阿婆说,她家的石磨已用了几十年,每次做艾糍粑,都会用它磨艾草浆,“机器打碎的艾草没有这种口感,还是老办法好。”

简易切碎法:若没有石磨,也可将焯烫后的艾草切碎(越碎越好),与糯米粉、白糖混合,加入少量温水揉成面团。这种方法更简便,适合现代家庭快速制作,但口感会比磨浆法稍粗糙一些。无论采用哪种方法,揉好的面团都需盖上湿布醒发 10-15 分钟,让糯米粉充分吸收艾草的水分与香气,确保蒸制后的糍粑口感更软糯。(二)包馅:甜咸两味,各有特色

始兴艾糍粑的馅料分为甜味与咸味两种,均选用当地常见食材,贴合客家人的口味习惯,且馅料的多少、搭配的比例,全凭家庭经验调整,没有固定标准,充满了 “家的味道”。

甜味馅料:经典豆沙与花生芝麻。甜味是始兴艾糍粑最传统的馅料,以豆沙馅和花生芝麻馅为主。豆沙馅由红豆煮熟后压成泥,加入适量白糖与黄油(或猪油)炒制而成,口感细腻香甜;花生芝麻馅则将花生、芝麻炒熟后碾碎,加入白糖、少量面粉混合,口感香脆,香气浓郁。“我们家做甜馅,喜欢在豆沙里加一点陈皮碎,能解腻,还多一层香味。” 李阿婆说,她会根据家人的喜好调整甜度,“孩子喜欢甜一点,就多放些糖;老人怕甜,就少放些,一家人都爱吃。”

咸味馅料:鲜香笋干与腊肉。随着口味的多样化,始兴家庭也会制作咸味艾糍粑,馅料多选用当地特色食材 —— 笋干、腊肉、香菇、萝卜干等。将泡发的笋干切碎,与蒸熟后切丁的腊肉、泡发切碎的香菇一同煸炒,加入盐、生抽、胡椒粉调味,制成咸香可口的馅料。这种馅料带着客家农家的鲜香,笋干的爽脆与腊肉的油香融合,与艾草的清香形成鲜明对比,深受喜欢咸口的家人与客人喜爱。

(三)塑形蒸制:仪式感与美味的 “最后一步”

包好馅料的艾糍粑,需要塑形后再蒸制,让外形更美观,也方便食用。

塑形:简单圆润,寓意团圆。取一小块醒发好的艾草面团,用手揉成圆形,按压成薄饼状,放入适量馅料,像包包子一样将馅料包裹起来,再揉成圆形(或椭圆形)。为了防止蒸制时粘住蒸笼,会在糍粑底部垫上一片油纸、玉米叶或柚子叶 —— 柚子叶是始兴家庭的 “首选”,既能防止粘连,又能让蒸好的艾糍粑带着柚子叶的清香,一举两得。“每个糍粑要揉得圆滚滚的,寓意‘团团圆圆’,家里人吃了,日子才能和和美美。” 李阿婆边塑形边说,她做的艾糍粑大小均匀,每个约 50 克,刚好一口一个。

蒸制:火候把控,确保软糯。将塑形好的艾糍粑放入蒸笼,冷水上锅,大火烧开后转中火蒸 10-12 分钟。蒸制时间需根据糍粑大小调整,过小容易蒸烂,过大则会夹生。蒸好的艾糍粑取出后,可在表面刷一层薄薄的食用油,既能防止粘连,又能让糍粑更有光泽,口感更顺滑。“蒸的时候要注意看,要是看到糍粑鼓起来,表面发亮,就差不多熟了。” 李阿婆说,蒸好的艾糍粑要趁热吃,此时艾草的清香最浓郁,口感也最软糯。

三、传承意义:家庭温情与文化记忆的 “载体”

在始兴,艾糍粑不仅是一道春日美食,更承载着家庭温情与客家文化记忆,其传承意义远超 “食物” 本身。

家庭情感的 “粘合剂”。每到制作艾糍粑的季节,始兴家庭总会全家出动:老人负责采艾、处理艾草,中年人负责揉面、包馅,孩子则在一旁帮忙塑形,或好奇地观察学习。一家人围在厨房,边做糍粑边聊天,分享生活趣事,欢声笑语充满整个屋子。蒸好的艾糍粑会先给老人和孩子品尝,剩下的则分给邻居、亲戚,让大家一起分享春日的美味。“做艾糍粑的时候,家里最热闹,孩子们围着灶台转,等着吃第一口糍粑,这种感觉特别好。” 李阿婆说,她最大的乐趣就是看着家人和邻居吃着她做的艾糍粑,脸上露出开心的笑容,“这比什么都强。”

客家文化的 “活态传承”。艾糍粑的制作技艺与食用习俗,是始兴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在家庭制作中,老一辈会将采艾的时机、揉面的技巧、包馅的秘诀等经验传授给晚辈,让年轻一代在实践中了解客家饮食文化的内涵。同时,艾糍粑还与客家的春日习俗相关 —— 春分吃艾糍粑,寓意 “祛湿健脾、平安顺遂”,这是客家人顺应季节变化的饮食智慧,也是对传统文化的坚守。“现在年轻人大多在城里工作,但每年春天,都会打电话问我怎么做艾糍粑,有的还会特意回家学。” 李阿婆笑着说,只要年轻人愿意学,这门手艺就不会丢,客家的味道就能一直传下去。

乡愁的 “味觉符号”。对于在外务工的始兴人而言,艾糍粑是乡愁的 “味觉符号”。每到春天,他们总会想起家里的艾糍粑 —— 艾草的清香、糯米的软糯、馅料的香甜,这些味道刻在记忆里,成为对家乡最深刻的思念。许多在外的始兴人会托家人寄去艾糍粑,或在网上购买,通过品尝这道美食,缓解对家乡的思念。“我儿子在广州工作,每年春天都要我寄好几斤艾糍粑给他,说外面买的没有家里的味道。” 李阿婆说,艾糍粑承载着孩子们对家乡的牵挂,也让她觉得,自己做的不仅是食物,更是对远方家人的牵挂。

四、春日限定:艾糍粑的 “现代变奏”

标签:
责任编辑:避尘